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苍南县南宋文武学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深入分析全会释放的重磅信号,解读政策部署和安排,共同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一系列部署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在首位。
如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认为,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功能的定位变成“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更加突出要“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受访时表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决定性作用”不等于“全部作用”。当“市场失灵”的时候,就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断提升宏观调控和治理能力,有效克服市场失灵问题,促进资源高效配置。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孟庆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将民营企业视为同舟共济者,维护其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可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为民营企业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在红线范围内,充分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进而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其中,“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成为本次会议有别于党的二十大的新增内容,强调地方之间的互补效应而非竞争效应。
申万宏源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集举国体制进行科技突破成为必要,各个地区不能陷入重复无效建设的怪圈中,而应该发挥自身要素优势,立足本地优势产业实现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和发展。
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需有“新”的思想来理解“新”的行动。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景建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我国应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除了GDP增长率外,还应关注各地的人均GDP、居民收入增长率、创新能力、绿色低碳的环境质量、社会保障水平等多元化指标,确保GDP的增长能够以实际效益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新型生产关系”,进而对科技、教育、人才等政策提出更高要求。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解读称,三位一体是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思路,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议精神指出,“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高等教育作为三者交汇点,未来可能会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当前,以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浪潮,正在重塑产业结构与商业生态。充分发挥人才红利优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经济始终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人才的涌现需要依靠教育的改革和有效激发社会活力,这些因素全会都全面纳入了改革的考虑范畴。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财税体制改革历来是改革的排头兵和先行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韩乾分析称,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财税领域的新一轮改革有助于破解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重大关系,也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激发相关行为主体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对于新一轮财税改革的首要任务,孟庆斌认为,主要将涵盖如下一些方向:厘清中央、地方政府的财政边界,合理统筹中央、地方的税收收入划分,充分激发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力;科学论证消费环节税收政策,考虑将征收环节后移,并与优化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相互协调;优化税制结构,有效发挥税收的调节效应,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共荣共生;加快税收法制建设,提高税收征收的智能化水平。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分析称,财税改革或聚焦央、地再平衡。其中,消费税改革、央地事权划分等或是重点方向。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共三次提及“金融”。
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发力方向,韩乾分析称,金融体系要更好地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服务于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其中关键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行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要创新商业模式,更好服务于高科技、硬科技等创新型企业。
资本市场是金融领域改革的关键一环。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以来,资本市场以新“国九条”为起点,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为重点,掀起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改革的序幕。在韩乾看来,资本市场作为投资者的投资场所、企业的融资场所和风投机构的退出场所,在金融领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应当更健康更活跃,更好发挥资源配置、风险转移的功能和作用。
全会还特别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称,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改革化险仍将持续推进,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推动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债务重组、置换化解风险。同时,中小金融机构要聚焦主责主业,实现稳健经营,立足当地做精做细,不断提升长期健康经营发展能力。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全会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制度型开放是相对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而言的。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市场先行、制度跟进”是我国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原则,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景建国强调,只有坚持好这一原则,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已是蓄势待发,更多细分领域政策和配套举措,正在积极落地中。在光大证券(维权)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高瑞东看来,当前我国再度站在关键时期,要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新形势。
全国人大代表朱建弟对记者亦表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同时,改革要紧密结合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
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但正是这些风险和挑战孕育着新的机遇和动力。多位受访者表示,在金融业等领域,未来应该在加强风险防控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大胆创新、积极作为。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快制度创新和改革步伐,为市场提供更加宽松、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张恒星 苍南县南宋文武学校